首页 > 互助 > 创业感悟 > 《轻公司》读书会感悟大家谈
《轻公司》读书会感悟大家谈
作者姓名:创盟 | 2010-12-23 15:21:30
分类:创盟 创业感悟
分享:

    对我来讲,我理解“轻公司”这种理念特别重要,在我公司的后续中会慎重的处理,如何一步一步把客户末端牢牢抓在手里,我觉得这是核心,特别感谢蔺华组织的这次活动。


??北京铭龙天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树公

 

    今天这个读书会感受很多,我的公司是很“重”的,正在走向“轻”,有些模式给我启发特别大,我得深度思索。


??北京赛宇恒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安峰

 

    我非常推崇“轻公司”这种理念,但我的公司在目前阶段是一个“重公司”,有时候我也挺困惑,我也将会继续沿着轻公司的理念进行探索。


??北京八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宏涛

 

    开始时我也说过,一直在思考互联网是不是能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我是创业比较晚的,但是我经历了很多公司。在我经历的这些公司里,应该说大部分是比较“轻”的公司,包括我现在开始创业的这个公司。在大家交流的时候,我自己也评估了一下,的确是属于比较“轻”的公司。我做的产品核心还是研发,生产这些肯定还是外包,包括销售模式也是跟我以前做的模式是一样的,一定是我的渠道分销。所以是属于比较“轻”的在往前走,建成“重公司”我还真没有太多经验。总之看了书以后觉得跟我的模式还是比较匹配的,我在想的就是怎么样能把这种模式做到极致。


??北京恒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延军

 

    刚来的时候听作者说写书过程中怎么做调研,我觉得很有意思。李黎都比那些投资公司专业,当时为什么投资公司连这种调研都没有去做,就投了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媒体记者都能做这样的调查,而那些投资公司都还是很大牌的公司。今天自身的收获非常大,我本身应该是属于“轻公司”,因为是做互联网,可能是因为没有看你的书,我把这个“轻公司”做成一个“重公司”了,我觉得这也是问题。从做企业来讲,我觉得“轻”和“重”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地方要去“轻”,什么地方要该“重”,找到“重”的和“轻”的去定位,最核心还是行业和团队特点的结合。看现在整个互联网,泡沫吹的这么大,其实也没找到特别好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通过VC去不断的做大,最后这泡沫能吹多大很多人也不确定,我觉得有些方面还是要做实,有些方面可能要去“轻”。


??北京艾迪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朝辉


    今天很感谢李黎,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从二年前开始,到现在才有些顿悟,我还是很推崇“轻公司”,用轻的手段助飞我们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家要考虑的是外包和自主生产,整合资源还是不整合,这些可能不是今天一个答案能解决的。另外,在整个领域里对我来说也是头疼的,我是做外包,但外包行业也分的很多很细。“轻公司”里有个特别关键的,是标准化自己的一些东西。如果没有标准化,想外包也外包不出去,只有标准化可能才能“轻”得了。所以标准化以后好外包,到时候不管外包不外包自己也“轻”了,所以我回去还要更深层的考虑这两点。是外包还是自主生产,不断的调整,尽可能的标准化,不管是服务还是产品。很感谢李黎的到来,也很感谢蔺校长把我们这些学生带到这里一起思考。


??计世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饶渐平


    我周一拿到这本书,基本上每晚都抱着这本书看,个人感觉“轻公司”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把“公司做小,把客户做大”。现在我基本感觉所有公司都是“轻公司”,“轻公司”只是一种模式,没有说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做到,只是说“轻”和“重”要由产业链生产中的比例多少来决定。我觉得“轻公司”有几个核心的因素,一个是生产环节成本投入最小化;运营环节效率最大化;在结果上产品价值转换最大化,我想这些是把企业做到“轻公司”的根本因素吧。


??森纵艾德(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网络运营总监 胡海波


    非常感谢李黎大老远赶过来,第一点收获是“态度”,刚才李黎跟我说,用娱乐八卦的精神去做IT,显的很轻松,其实最后看到的是她对数据及对新闻报道的严谨性,不管用什么方式,最后得到一个严谨和负责任的结果,就是在路径上,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态度,但是我们最终要走向一个自己能够负责任的结果。第二点,我觉得是叫信息,信息量这么重要,它会支撑你做很多决策,这个也是未来我会去冲击和增加的东西。第三点,今天我们不是追求一个答案,它就是硬币的两面,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创盟总干事 张琳

 

     “轻公司”是一种实践,我一直在实践,是两个方向:做导演和做组织者。有一个疑惑,在实践中目前已经解决一部分,正在探讨的是如何把客户做大,怎么去和客户对接,怎么做出大客户,如果大家有好的方式,可以继续分享,谢谢。


??北京清华慧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向明

 

    收获很多,首先说心态上的转变,来之前我感觉“轻公司”是一个结果,现在觉得它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解决方式,或者说“轻公司”只不过是提醒我们在企业当中孰轻孰重而已。下面我们肯定还是要把营销环节做“重”,把其他做“轻”,其实是一个资源整合,首先把我们能做的事情扩大到极大化,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第二,我们自己有外包的公司也好,或者贴牌也好,要把自己的标准化和第三方质检做好。“轻公司”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给我最大的指导是,我不要期待可以把企业做平,这本书让我更放下了,不然在过程中总会有遥遥无期的感觉,越做越重似的,总之它是一个孰轻孰重的转变。


??北京铭龙天同科技有限公司 张蓓

 

    首先谢谢大家,今天非常感动,对我的书和报道得到这么支持。写完《轻公司》这两年,我仍然在关注最新的变化,也是随着这个行业和商业环境一起成长。今天有幸认识大家,听到各位创业者很多路径,对我也是一种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以后希望和各位多交流,多取取经,我也没深入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很多地方还要与各位多请教,希望和大家的公司一起成长,多写专业的报道和好的作品。


??《IT经理世界》杂志助理总编辑、CIO版主编、资深媒体人 李黎

 

    今天李黎是来的最早的人之一,这种态度、对我们的认可和重视,特别让人感动。各位盟友牺牲了周末宝贵时间,来到这谈论暂时还不能完全掌握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投入。每个人都是受益的,每个人都是贡献的,所以应该感谢每一个人,大家都很优秀。今天我们把“轻公司”这个理念能够理解到,大家背景、行业、规模都不一样,这个事情却获得了共识。这里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轻公司”的问题。第二点“轻公司”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通过案例及其他方式讨论了很多问题,知道了要素在哪,这些要素让我们在以后的创业路上去把握,知道该怎么去做。第三,我们也解决了个人该怎么做,我个人收获挺大,拿出高总的案例详细讨论,知道了应该先列哪些点,然后去做,这样应该会有一些答案。

 

??森纵艾德(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