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企业互访已经是第二次来到邵总的公司了,前一次因为是休息日,公司里静静地,没有员工,邵总讲了已经数易了N稿的幻灯后,说到这是一个伟大理想支撑的事业,需要“血管里流淌着梦想的血液的人”同行,昨天,我真的体会到了,邵总的团队,是这样一支团队!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从公司的每一个精心创意的细节,从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感,从每一句回答的坚定中,
邵总的办公环境给我的印象历历在目,简洁的员工餐厅、台球厅,浪漫温馨的咖啡吧,带洗衣机的卫生间,可以作为读书休息间的激光产品展示厅,无处不体现着“享受创业的乐趣,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开心工作”的邵总的心愿,我想,这样的创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吧。
再次真实的回放昨天的过程,开放式讨论是非常令人热血沸腾的,所有参会的人都没有辜负邵总让大家来“拼命拍砖,别留活口”的强烈意愿(当然创盟的人也真的是“胆儿”肥啊,人家上啥菜咱都敢动筷子吃)。尤其是以周帮建和虎歌为首,一个是“一针”,一个是“见血”,甚至后来干脆是刀刀见血,直指“核心竞争力”“盈利模式”。这二位拉开“战幕”后,大家也都迫不及待的抛出一个个问题,过程中是一场枪林弹雨的言来语往,场面极其激烈,由浅入深的问题从房间的每一个位置横冲直撞的问出来,主持人居然可以听到入神以至于忘了控场,或许是邵总娓娓道来的气质,空间中倒还是只有丰富,没有混乱;空气中弥漫着理性与感性的冲撞,诠释着生意和事业的演绎……
活动结束后,我一直在回想,发现参会人员与邵总在这个商业模式是否可以成功的问题探讨上,似乎不在同一个频道,因为双方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许有些片面,多包涵),从邵总幻灯介绍的前一两页中,对生意和事业的区分是只关注是否赚钱,还是愿意为其奉献所有。而对于这个模式是否可以成功的定义是,是否可以支持到更多有意愿创业的普通人成功,邵总认为是只要这个模式可行,被别人复制或者自己成为先烈后来人再上,都算是成功。
可是我的浅见是,事业可以是理性的赚钱和理想主义的奉献并存的,两者并不对立,是可以相互融合,甚至我认为越是当做一份事业去经营,越要确保长期可以赚钱以便于可以长期经营,才有可能让这份事业中别人无法、不愿去承担社会责任的精髓部分可以长期辐射到更多需要的人,而不是悲壮的做好了自己的公司牺牲在成功路上的准备;邵总这种模式曾经成功过一次,但是那时候是以一个OEM的角色在做NETTERR的事情,所以,我同意周帮建周总最后的发言,“个别案例一定有成功,再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东西……”
每一次活动都像是一面镜子,每一个问题也都像是在问自己,也可以跟着这些问题一次次清晰自己。作为一位初创业者,非常有幸参加这样一个创业沙龙活动,因为所有的观点都是过来人时间和经验的宝贵沉淀;也非常感慨于邵总的开放,如同他设计的这个商业模式,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敢提出“技术开源”,这是一种绝对的开放的理念。回首邵总创业的每一步经历可以说都是成功的走过来的,包括这一次的转型也是华丽转身,却还可以以如此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大家如此不见外的不带任何糖衣的“抨击”,不是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做到。
什么才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祝福邵总和他的团队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支持到更多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可以站在NETTERR的肩上,实现NETTERR的“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的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