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助 > 创业感悟 > 文学与哲学的距离
文学与哲学的距离
作者姓名:创盟 | 2009-10-28 09:24:25
分类:创盟 创业感悟
分享:

    前一段看了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以前也看过他的《神鞭》。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计划再写一部关于太监的小说。如果有,那么中国如裹脚布般源远流长的几种国粹,基本上就都被他说到了。因为太监虽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存在的时间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中国却是最长和最大的。

    作为一个作家,能够执着地,没有妥协地提醒我们去面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身上丑陋的斑点,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对冯骥才讲故事的风格还是觉得有一些遗憾。因为我感觉他太注重故事本身的可读性,但却忽略了对于这些现象追根究底的探索。

    作为对比,我想举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例子。这些作家在叙事的同时,对于现象形成的根源,也做了深刻的分析。他们的小说,哲学的成分很重。所以,我认为冯骥才的小说离哲学太远了。

    其实,中国当代的作家好像普遍有这个问题。我印象中只有鲁迅走得最远,:“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当然,我不是说每本小说都要写得沉重无比。类似《鬼吹灯》、《侠隐》这样的小说,故事精彩,可读性强。读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是,如果选择了冯骥才所选择的题材,那么拉近与哲学的距离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挖出根来,而只是摘掉几个果实,将来必然会生出别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