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赶路,开会,心里老挂着活动后说点什么,今天终于可以静下来写了。
先道歉,事先没有和大家沟通此次互访的要交流的内容,自作主张,把问题从之前大家普遍关注的“怎么经营好一个企业”,突然转到了“凭什么才能成功”、”为什么经营一个企业”这么虚的问题。太突兀。抱歉!
然,却非一时冲动。
这是我自己几年来,特别是所谓不惑之后,最困惑的问题,也是最想和创盟的伙伴们探讨的内容。
感谢所有来访伙伴们的宽容、信任和热情的投入,4个小时的讨论,大家贡献了那么多经验和智慧!
在整个的讨论过程中,不断冒出来的火花,或给我诸多启发,或找到共鸣:
比如王卫、邦建、老唐探讨在IT业是搞产品还是做服务更容易发展;夏晓燕关于分拆和竞争的理解;文慧谈到如何平等对待员工等很多相似的想法和做法;建辉坦露从教师到创业的心理变化……
感谢多总做为同行业的前辈给予的肯定,建航兄的信任与理解,邦建和孙俊从宏观市场角度给予的提醒和建议,骆永华分享的素质冰山理论……
像每次互访一样,我们还是谈了很多“怎么办?” 。 而“凭什么”、“为什么”这次好像成了背景问题,没有谁直接回答,但对“怎么办”的讨论经常或多或少的指向它们。
虽然在回答大家有关世纪德辰具体经营情况的问题时,我也顺带谈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尝试过的做法,但远非答案。只是希望坦诚的讲出来,引发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也因为如此,当张蓓让我总结一下时,我只能姑且引用稻盛和夫先生的那句话:给所有的员工提供物质财富和心灵成长的环境,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答案真的就是如此吗?什么是真正的心灵成长?怎么看待心灵成长和财富增长的关系?社会进步到底指什么?……
而且,如果这就是答案,我真的理解了吗?从内心接受了吗?能融入企业日常经营中吗?
常常是这样:当我们明确提出问题的时候,答案似乎也模模糊糊的呈现出来;而当我们给出一个看似明确的答案,更多的问题又出现了。
“为什么?凭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虽然是分层次的。前面问题的理解会大大帮助后面问题的解决。但如曲宁总结的,不能替代。也不应割裂。
所以,把问题“挂”在那儿,象观景一样,时常“又见”“又见”(此为张蓓妙解“观”字,很棒!),持续这个过程,似乎是帮助我们接近答案好方法。
那天没有来得及谈到的一个内容,再分享一下:
寺庙中,食堂称斋堂,又称五观堂,这是因为出家人吃饭时,要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是为“五观”
如果我们试着把其中的食物替换成经营企业的成功或目标的达成,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最后,特别感谢张琳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你快乐吗?
好像不需要回答。更像是提醒!
也感谢张楠、王栋为大家提供细致的会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