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魂深处的传承
中国的学问可以概括为两大类:象、术。术学中包括了各种实用的学科和经验,也包括了数学方面的内容。象学就是指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以及后面要介绍的象学公式及应用。这是造就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互相弥补的。打个比方:象学就是内功心法,术学就是武功招式,只有同时修炼方可成为高手。
象学的长处在于判断真实现状、分析大势走向、清晰自己的方向、确定对待事物和变化的根本原则、遇到困局死局时启发灵感;而术学则是在象学的原则指导下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涉及了天文学、数学、社会学、管理学、医学、心灵学、军事、农业、艺术等等绝大多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可惜的是,自从秦朝铸铜人、焚书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接受了一个观念:广大百姓掌握了“术”是造成统治地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所以,不管朝代怎么更替,“术”的传播都是被严格控制的,部分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科技类人才也被有意识地打压在社会底层,使得人们对于这类知识兴趣缺缺。只有统治者内部,以及一些名门望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学到这些。所以“术”学虽然仍有发展,速度却是慢了很多。
这种“外示儒家,内用黄老”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理学的兴起,统治者祭起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从此,国学中物质性、实用性的部分几乎被彻底地遗弃了,彻底到连统治者内部渐渐地也断了“术学”的传承,同时被阉割掉的还有中华民族的血性(宋元明的末期,都是在军力、国力、技术遥遥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惨败的。除了政治方面的重大失误以外,长期抑武崇文导致血性的丧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之后的几个朝代短时间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仅仅是之前国力、科技不断积累的滞后反应而已(详见后文《六气公式??滞后反应》)。最终,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不断走着下坡路,数次被游牧文明以及海洋游牧文明击败甚至奴役。伴随“术学”湮灭的同时,“象学”逐渐失去了落地的支撑,慢慢变成了“玄学”,而且由于没有了实践的检验,被后来的学者们改的面目全非。
直到近代西学东渐,中国的命运从最低点反弹而上,从新中国的成立直到现在重新成为对世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大国。在这段迎头赶上的日子里,有所得必有所失??以全面的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原有的思维方式。虽然里面加入了一些中国自己的特色,但是时至今日,所有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全部是西方的。这就好像一个智慧出众的人,偏偏混迹于一群体力突出的人当中,还要和他们比拼体力。尽管经过自己极大的努力后可以追上大部队,却始终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出类拔萃。
值得庆幸的是,祖先们无数代的智慧结晶并不会彻底消失,只不过从台前转向了幕后,深深烙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使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将之唤醒。先唤醒“象学”的思维,再梳理中医、管理、心灵修养、经济、艺术等等领域中流传下来的“术”的应用,同时用“象学”判断宏观发展的趋势,维持发展的平衡,协调现代科技知识在细分领域中的应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东方智慧的精髓和西方科技的力量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属于新时代中国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而推陈出新,创造出下一轮的辉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唤醒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传承吧!
二、从中国文字说起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基点。它不仅仅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大众交流的媒介,同时其组成和使用的方式中蕴藏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比如英文等西方文字,是由固定数量的字母中两个或多个组合而成,特点是用最小单位构成不同的个体,而且比较精确。长期使用和接触这种文字的人,容易形成微观、精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所以,细胞、粒子、化学元素周期表等这一类重大的科学进步理所当然的会产生在使用字母文字的种族或国家之中。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象形文字,那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所谓象形,可以理解为用简单、规范的图像来指代某个具体事物。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徵,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其他的中国文字都是建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包括:形声、会意。
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 “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後面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
会意,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 “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如人在其上写作“上”。
通过分析上述几种文字的构成方法,我们发现了其中两种特质(当然,文字的特质还有很多,留待文字学的专家们阐发):
㈠ 形象、直观:在看到一个字的同时,脑海中很容易就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由一个平面符号,在意识中引发出立体的图形。这一点,字母文字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在使用字母文字的文明中没有书法的概念,而且图画与文字是不相关的两个学科。而中国文化中,书画是相通的。这就是文字构成方法造成的差异之一。
㈡ 分类:与水有关的,就加个“氵”;与人有关的,就加个“亻”…这种分类法非常简便,而且在别人看到时更容易理解(字母文字中也有类似的方法,比如英文中的词根、前缀、后缀等,但是所占比例比较少)。长期使用这种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一种简约的区分事物的思维方式。各个文明中的早期哲学均是二元论,但只有中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易经、太极、阴阳)并流传下来,这也是文字的影响之一。
基于以上特质,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取类比象!
三、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这个概念现在仅留存于中医学的范畴之中,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像什么补什么”。比如说:核桃仁像脑皮质,所以吃了补脑;豆子长得像肾脏,所以补肾…真是明珠蒙尘啊!这种说法根本不是取类比象的全貌,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知半解而已。
(一)取类
其实生活中运用取类这种思维方式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文学中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吃一口黄连吃一口糖,王贵娶了李香香”用黄连和糖来类比生活中的痛苦与甜蜜;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形容风吹过荷塘时的感觉“如梵阿林(小提琴)上奏起的名曲”,用听觉来类比视觉的效果;
比如各种寓言故事、成语,《乐羊子妻》中用正在织的布来类比求学的过程;
比如禅宗中的顿悟,往往从毫不相关的小细节中类比、类推出心性的澄澈、生命的道理;
比如中医学中用“金克木”来类比气机下降趋势(肺)对上升趋势(肝)的制约和控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这就是取类比象思维中的“取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归类、类比、类推。“君子善知类也”是说:有大智慧的人一定要善于使用“取类”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
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阴阳”、“五行”等概念其实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归类,用来分析、指代隐藏于事物内部的通性。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是数学公式中的“X”、“Y”、“Z”等未知数一样,将研究对象的几个要素一一对应好(这种对应的原则,即如何“取类”的方法详见后文),然后就可以判断出事物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日后发展的趋势等等。
(二)比象
那么“比象”又是什么呢?比,是比照、对照的意思;象,意象、图像、影像、形象,好比是电脑中演示的三维立体图像模拟演化。比象的重点是动态化、图像化。
现在很多讲三国与商战的书籍中,把刘备比作公司的执行经理,刘关张比作公司的股东会,其余将帅、文官比作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等等,这是“取类”;接下来刘备集团的各种行为、际遇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象”;把公司经营中的现象比照刘备集团的变化,就是“比象”。
例如:
刘备集团在吸纳诸葛亮加入以前虽然武力出众,但多年奋斗却无立足之地,只能附属于其他大集团这个现象,可以比照公司运营中如果缺少对市场大势有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有布局能力的人才(观念),不管销售团队的能力多强也只能尾随在几个领跑公司之后拾缺检漏,勉强维持公司的生存,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长期生存都存在问题;
刘备给手下大将、军师编草鞋、草帽,张、关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反应可以比照出销售人员与市场策划人员对什么样的奖励、激励感兴趣;刘备摔孩子之后赵云的反应可以比照出公司执行者如何通过割舍自己的利益来加强核心凝聚力;
刘备如何利用“皇叔”的帽子可以比照出公司企业如何对待、制造和利用“品牌”;诸葛亮舌战群儒可以比照出在和其他公司合作时认清、区分该公司管理人员和实际持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一定要给“取类比象”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试着这样描述:
找一个与甲(被观察)事物、事件类似程度很高的乙(被参考)事物、事件,通过乙事物、事件的发展结果,来判断甲事物、事件。
(三)取类比象的作用
取类比象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意义重大。大体来说就是:平衡全局;评判现状;清晰未来;避免重大失误;还有就是激发灵感、传达信息、表达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满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可以说生命的历程如棋局,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局”,每个个体都是局中人;局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和未知的变数,而且局中人的情绪、心态时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无法保持平和、冷静,从而迷茫、沮丧或者极度膨胀导致错误的、不符合大势发展的选择与决定。
中国古代的圣贤之士们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虽然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在大的轨迹上都是依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发展的。这种被所有事物都遵照的规律就是“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物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却极其相似,从而产生了这种“取类比象”的思考方法。而且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比较复杂的,比如管理、人文等等这些参杂因素特别多的领域。
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领域在使用这种思维方法,比如:
发明苯环的科学家是从梦到首尾相衔的蛇联想到新的化学结构,这是比象法激发灵感的例子;
印象派的绘画通过线条和质感来表达作者的情绪感受,这是取类比象来表达感受的例子;
心理学中通过梦中出现的事物来分析个体的潜意识,这是取类比象用来传达信息的例子;
……
发生在西方文明中的这些例子其实不自觉的使用了取类比象的部分内容,而区别在于:
1、由于文字的原因,中国人应该可以更轻松地、更广泛的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有合适的经济、政策土壤,“感觉流”艺术的下一波高潮会在中国兴起。
2、中国人重视“道”,并且总结出了可以描述这种规律的象学公式(详见第二章),这是迄今为止西方文明中还未涉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