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了这个标题,脑子里会浮现出什么,本人概不负责。反正我什么都没说。
参加了王凯企业的互访,替主人回答了一个问题,被主持人要求介绍了一个体会,最后被张琳布置了这个作业。
各方面都显示出,王凯的企业已经进入了饱暖之后的阶段。业务稳定,竞争少,中长期内看不到致命的威胁;企业已经脱离了对某项技术、某个人员、某个客户的依赖;主体业务的现金流很好,几乎没有坏账;业务发展趋势从产品销售向提供服务转移。王凯个人也摆脱了基本的财务压力,如果他对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等没有迫切的需求。其他的还有如更诱人的女人等。得,我还是说出来了!
在进入了上述的阶段后,很自然地就引发了王凯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企业?
让我们先跳出商界,在一个更为广大的背景下来看(用王凯提供的方法论,叫“观”)这个问题。和这世界上的各种行当(我之所以说行当而不说职业,是因为很难用职业去形容所有的…行当,比如乞丐、寓公、二奶等)一样,大多数企业家最初走上做企业这条路纯属偶然,或者说是宿命。如果去琢磨这个最初的“为什么”,那就和“我们从哪儿来”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有着同样的难度。我理解王凯提出的“为什么”是往后挪了一下,放在了饱暖之后。当一个企业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我们是小富即安呢?还是继续发展?为什么?
听着也许有些气人,尤其是对于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企业经营者,这不是矫情吗?这也算问题?这的确是问题!除非马上2012了,否则世界就要继续,生活就要继续,企业也一样。所以就有这个问题。按照卢梭的说法,当你的需要小于你的能力时,你就是强壮、富有的;否则,你就是虚弱、贫穷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你的需要有关。如果王凯的需要仅仅是不成为社会的负担,那么他现在已经足够的富有和强壮。但我听他说在资助贵州贫困地区的小学,一个项目就要150万。有一次我和263的老大李小龙聊天,说到做公益事业的动机。他的说法是:有人愿意花5万块买一个LV的包,而我愿意花20万建一个希望小学。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个人的消费行为。
当然,我们不能把奢侈品消费与公益事业划等号。但这种说法给我的启示是个人的需要决定了你的选择。饱暖之后的需要当然就是精神层面的,正如众所周知的马斯洛理论所描述的。这对每个人都一样,非常朴素,一点也不神秘。但基于不同的禀赋、成长历程,每个人的需要也大相径庭。对于已经拥有了一些资源的新兴的中产阶级,存在一些大致相同的选择吗?
不同于传统的大地主式的自给自足的经营阶层,不同于官商背景的垄断经营阶层,也不同于家族传承的资本经营阶层,从普通市民中崛起的中产阶级代表了一种独立、自由的社会进步力量。马克斯•韦伯形容为:以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为基础的经营,视信用为金钱,以工作为天职,过有节制的物质生活。
我们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然后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样。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体人群都成为这样了,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作者的那句话吗?没错,你很接近了。
还有人在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们不用为自己的需要找一个理由,“你需要”或者“我需要”就是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因为这是你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