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助 > 创业感悟 > 对尊重规则的思考和感悟(二)
对尊重规则的思考和感悟(二)
作者姓名:创盟 | 2010-02-03 11:50:12
分类:创盟 创业感悟
分享:

(三)规则怎样能成功执行

    经历了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后,总结一下,一个规则成功执行需要四个因素:

    1. 规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可以执行的。

    很多规则之所以得不到执行,原因之一在于脱离实际。在制定规则时,缺乏对基层和客观情况的真实准确的了解,坐在办公室一拍脑门就把规则写出来了。这种脱离实际的规则,会导致大部分人执行规则的成本很高,出现大面积违反规则的现象,因为法不责众而不了了之。

    制定规则需要面对现实,循序渐进,制定的规则要满足现实发展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试图解决所有问题,或者是超越现实情况需要的规则。比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商业公司使用盗版软件处罚得非常严厉,但是在我国目前,同样规则实施的条件还不具备。

    在制定规则时,制定规则的人需要考虑规则需要面对的是哪些人,这些人是否有能力,在比较小的代价下,满足规则带来的约束。规则的制定者,需要和最可能违反规则的人沟通,了解他们执行规则时的难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规则的细节中对这些问题逐一考虑。这些问题是忽视不了的,现在忽视了,将来迟早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需要几倍甚至更高的代价去弥补。

    2. 在规则颁布前,需要有很好的宣传和沟通。

    规则颁布前的宣传和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要让需要遵守规则的人了解到规则实施的意义以及规则的正当性。通过这种宣传和沟通工作,使违反规则成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如果有可能,和每个受到规则约束的人沟通,取得每个人遵守规则的确认。这种确认是非常有效的,每个人对于自己做出的承诺都是认账的。取得了对规则遵守的确认后,规则的执行就有了正当性,对于违反规则的处理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3. 规则要明确,对于违反规则的处罚措施要非常明确,并且足够人性化。

    规则越明确,执行起来越容易。举一个规则的例子,“请各部门提交XX申请,申请的截止时间是12月31日”。这个看似明确的规则,其实是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规则提交的精确时间没有规定,只说了是12月31日,这样在12月31日附近有一个模糊区。另外,对于如何界定按时提交没有说清楚,如果是以邮件方式提交,是以邮件发出为准,还是邮件接收为准,出现邮件系统问题导致无法提交如何处理。最重要的,对于违反规则的处理方式没有写清楚,逾期提交怎么处理?是不受理,还是有一个特殊的流程受理。规则的每个模糊点都会成为规制执行中的定时炸弹。

    在欧洲工作的那几年,荷兰推出了“开车不能打手机”的法律。回来后,中国也推出了类似的条例。从两个国家颁布的规则中,明显看到了不同。在我国,规则很简单“开车不能打手机”。其实有很多边界没有界定清楚,例如,开车时通过耳机进行通话,算不算开车打手机;通过机载蓝牙算不算;开车时手机拿在手里没有通话算不算违反规则;把车停在路边,没有熄火时通话算不算。如果对这些模糊区没有详细的界定,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足以导致无法执法。以上我提到的边界情况,在荷兰颁布的规则中都有详细的没有二义性的规定。正是因为这样,开车不能使用手机通话在荷兰得到了坚决的执行。就拿我和孩子沟通迟到的规则而言,每一个不清晰的定义都会带来规则执行时的争执。如果争执很多,规则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失去权威性的规则是得不到执行的。

    在规则制定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罚的措施要足够人性化。规则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习惯和秩序,不是处罚别人。处罚措施很重的规则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很重的处罚措施使得执行处罚的管理成本很高,在执行处罚措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抵制,一旦有一次没有执行,以后再也无法执行了。规则中很重的处罚措施应该像战争中的原子弹一样,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不能轻易使用。对于违反规则的人,最好从轻微的处罚开始,逐渐升级。例如开始有几次豁免的机会,或者像快乐基金、站立一分钟这样的很轻微的处罚。轻微的处罚易于操作,执行的成本很低;严重的处罚用于威慑,轻重结合,效果就好多了。

    4. 要有足够的管理成本去执行规则

    再好的规则,如果不能坚持执行,也会失败。在现实生活中,规则执行时出现的问题不在于初期的雷厉风行,而在于雷厉风行的时间能够坚持多长。如果开始是领导重视,当领导的精力转移时,规则的监督就没有人管了,这样很可能导致失败。从张瑞敏说的擦桌子的例子,我们也看到,受到文化的影响,规则没有一个持续的监督,大部分都会半途而废。

    在规则的执行中,有两点非常重要,关乎规则的生死。第一点是把规则的监督执行纳入日常的工作流程。规则执行的监督和检查,不能靠一阵风,靠的是日常工作流程的保证。例如客户拜访反馈制度,尽管经过21次的强化,真正使这个规则执行下去的,是综合管理部每周的统计和每个月市场运营会议上的公布。

    规则执行中第二点是从“下不为例”到“以此为例”。规则被破坏往往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有可能因为这件事原因特殊,处在规则没有明确的模糊区;有可能因为某个“强势”的人违反了规则,而无法处理。在这个时候,处理方式往往是下不为例,正是这种下不为例葬送了规则。在我们规则的执行中,要从“下不为例”走向“以此为例”,每一次执行规则的处理,不管是原因特殊,还是违反规则的人特殊,处理的结果要能够形成一个范例,可以作为以后处理类似情况的依据,作为对于规则的补充。不能做到“以此为例”,就不能破例。

(四)从文化和理念上尊重规则

    说到这里,有的同事会说,我日常的工作这么多,怎么可能把每一个规则做的这么细,这么到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大都是因为规则不能很好的执行产生的。因为有令不行,只能花很多精力去弥补,去催促,耽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希望我们在工作中,能从一个规则做起。如果能利用半年的时间做好一个规则,假以时日,我们团队的执行力一定能做的很好。

    尊重规则在一个团队中需要从理念和文化上建立起来。从制定规则的角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要多一点,“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少一些。“天人合一”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天”指的是客观规律,人要尊重客观规律,把自己和客观规律融为一体。人定胜天强调的是人的主管能动性凌驾在客观规律之上。“人定胜天”是在文革时候到达顶峰的,结果是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于制定规则的人,不要总想自己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感觉自己一声令下,规则一经颁布就能马上建立起一个好的秩序,这往往是不可能的。通过规则在一个团队中成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规则制定者的心态应该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深入了解实际的情况,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性。

    从遵守规则的角度,我们要建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破坏规则为耻”的文化。“遵守规则”指的是,不做违反规则的事情;如果偶尔触犯了规则,要甘愿认罚,通过自己认罚的行为去自觉维护规则的权威。“破坏规则”指的是两种行为。第一种破坏规则的行为时经常性触犯规则,这是对规则的一种无视;第二种破坏规则的行为是当自己触犯规则后,找出各种理由逃避规则的处罚,或者通过质疑规则的正当性来为自己开脱。对于团队的每个人,越是处在关键岗位的人,对规则的破坏力越大。当我们违反了规则的时候,要心甘情愿的接受规则的处罚措施,不要担心受到规则的处罚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我觉得,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尤其一个管理者,最丢面子的事情,是不敢坦然面对规则的处罚,而通过找理由去逃避。如果这样做了,恰恰说明了内心的懦弱,丢掉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里子。

    制定规则的人尊重客观规律,认真制定规则;团队中的每个人,以遵守规则为荣,以破坏规则为耻;处在管理岗位的人,带头遵守规则,违反规则时带头接受规则的处罚。如果能这样,我们团队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能成功执行的规则,我们团队的执行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尊重规则的文化在公司生根发芽,让执行力成为我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