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创盟会员骆永华(北京环宇通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
注:2008年8月在BiaNews网编训练营做的讲座,Bianews.com刚刚结集出版了《与50位网站主编面对面:BiaNews网编训练营系列讲座》一书。因为是差不多2年前的东西,所以没有包括对微博在网络舆论热点形成规律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而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热点形成规律中,微博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第二部分:
第二种产生热点的方式就是论坛里爆料。
我们之前从宏观的角度去考虑怎么在互联网浩瀚的信息流中搜寻热点,得出的结论是,门户网站里那些被大量报道或者大量点击的帖子,有极大的可能成为热点。就像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组成的,在寻找互联网热点的技巧上,仅仅有宏观的办法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一个热点的产生、形成、爆发、消失这一循环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的找到寻找热点的办法。
当一个网编或记者认为从平面媒体报道某一件事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自己的稿件很难被通过,但是,他们又希望自己报道的东西被大众所知晓,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先在论坛爆。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在网民自发讨论后,也许就会在论坛里成为热点,此时这个热点再由论坛走向平面媒体,这个时候报道者所受到的阻力和所面临的风险就不会像最初时那么大,就相对容易报道,这个我们就不敞开说了。
用这种方式产生的热点,它的运行轨迹与之前的有所差别,不再是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再到百度关键词上升榜,而是从论坛到门户网站再到百度关键词上升榜。
前面我们分析了一个热点无论是传统媒体首先报道还是在论坛里首先爆料,其热点萌芽、形成和爆发都是有一个有迹可循的规律的。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有成为网络舆论热点的潜质呢?在此,我也无法给出一个完全准确或者精确的概念,我只能根据自己这么多年做互联网的经验做一些总结:
1.跟一部分网民自身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
一方面中国人太多了,网民的数量也达到了3.16亿,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到和所有人都相关,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兴趣,所以只要和部分网民利益相关就够了;另一方面只有直接或间接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网民参与的热情,才有可能引起讨论,最终形成热点。
2.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能够激发一些潜在的情绪(比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等)。
看上去热点的形成和消失是一个非常短的过程,但是在热点爆发之前社会情绪一定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积蓄,才有可能在某一点上引爆,从而形成热点。比如谭力事件,如果不是平时官员在老百姓眼中的形象极差,谭力不合时宜的微笑这一事情恐怕也不可能在百姓中引起如此大的影响。
3.在我们熟悉的人群或领域中出现少见或不被我们的习惯所接受的事件。
比如医生、律师、教师、白领这些行业中如果发生一些少见或者不被我们的习惯所接受的事件就很容易形成热点。比如“最牛女秘书”事件、比如男教师跟女学生有不正常两性关系等等。
4.涉及到本身就已经是热点的人物或机构。
比如万科已经成为热点了,如果万科或者王石再有什么事情被爆料出来,大家就会感兴趣,就很容易成为热点。
5.属于通常的热点话题,满足网民的某些欲望。
人性的弱点决定了某些话题很容易成为热点,比如裸照、偷情等。
6.其他。
以上是我根据个人的经验总结的有可能成为热点的话题内容类型,我相信这个总结并不全面。社会关注点在不断改变,热点话题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不同的领域、行业的网民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同,究竟什么样内容的话题可以成为热点,还需要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补充。
我们在捕捉热点的时候,往往觉得是依靠直觉在作判断,其实这种直觉是一种建立在你快速理性判断基础上的潜意识思维。当我们对于自己所在领域热点有了一定的潜在判断标准的时候,在一系列的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内容。相信在有目的性的训练一段时间后,你们就可以快速的判断出什么会成为热点,什么不会成为热点。百分之百把握热点话题是不可能的,但百分之百八十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网络舆论热点一旦形成之后,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舆论热点在表象上往往是突发的,是偶然的,但其实有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矛盾在起作用,是网民积累的情绪的反应和宣泄。
这给我们网编的操作带来什么便利性呢?当某一个热点事件出现时,阐述热点事件的新闻,以及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都是当下的,很强调及时性。当一个网站,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还不具备请专家产生原创内容的网站来说,仅仅是单一的转载是很难吸引网民的。但是由于热点话题往往具备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矛盾,此时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和话题相关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制作一个专题。小网站可以通过这样的综合内容来和大网站快速新鲜的内容作竞争,寻求发展机会。
2.“宏观”上的网络热点效应是“微观”上情绪变化、利益驱使、信息和观点接力的结果。
比如说记者在写采访稿的时候,为了吸引读者,往往选择采编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情,尽量写一些刺激人的观点。只有这样,记者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这都是很正常的逻辑判断和利益驱使,网编在作内容筛选、编辑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在这样一个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当一个热点话题产生初期,网编虽然很难做到准确判断,但是还是可以大概判断出,热点事件的发展趋势的。
3.网络舆论热点都有其生命周期,最终都会消逝;但在生命周期内有其萌芽、形成、放大、爆发的规律。
因为绝大多数的热点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我们在作热点时,也很难准确的从潜在热点话题里找到绝对会成为热点的话题,所以也要按照二八定律来操作热点;百分之八十的热点是用有限的精力去做的,少数热点可以投入大量精力赌一把,许多网站不就这样起来的吗?热点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我们一定要细分阶段,精细化操作,而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和粗暴的操作。
4.在主流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偶然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网民对热点的关注点会转移,会分裂。
例如范跑跑事件。最开始是范跑跑事件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是随着事件后续发展,很多网民扪心自问,觉得在那样危机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挺身而出,范美忠的言论反倒是一种他个人自我坦诚的表现,值得赞扬。慢慢的,大家的关注点从个人道德问题上转变到了教师责任问题。教师责任说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在地震这样危机的时候,你究竟有没有责任留下来保护你的学生?如果作为一个教师,有这样的责任,那范美忠逃跑就是不可原谅的;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责任,那范美忠逃跑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再后面话题又转变成了教师是否必须持有教师证才可以上讲台。
在范美忠这个大热点中,会不断产生一些小热点。如果错过其中某一个也没有关系,可以及时跟进捕捉下一个热点。
任何一个网络舆论热点萌芽形成和爆发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舆论热点甚至是热点中的子热点都具备讯息提供(萌芽阶段)、论坛议论(发展阶段)、博客评论(深化阶段)、网友搜索(爆炸阶段)这四个阶段。
关于波段式操作的探讨这部分,各个领域有其自身特点,不同领域之间差异性较大,在此也就不再详细描述,仅仅是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性准则。
第一:在事件选择上要顺风开船。像很多网络推手,自己去制造一个热点,这样操作成本太大,风险较高。但如果某个事件已经出现,又有成为热点的迹象,网编就应该抓住机会、跟踪它利用它,没必要自己去从头到尾的炒作。
在观点选择上逆水行舟。某个热点已经形成,并且其他网站也做了相应报道,此时你应该站在与现有观点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和阐述热点。立场要根据自己网站网民特点去选择,要尽量贴切网民的思维逻辑。
第二:以快打慢。当某一个热点话题还停留在新闻阶段,你敏锐的感觉到它有可能成为热点。你就可以对于这个新闻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报道,此时其他网站还没有相应的内容产生。这样的操作就叫做以快打慢,但这对网编个人能力要求较高。
以慢等快。当某一个热点已经形成,并且被门户网站或者论坛大量报道时,此时再跟进就显得意义不大,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无法吸引网民。但每一个热点既然有周期性,有波段性,网编可以提前判断热点的变化走向、后续发展,选择其中某一点,提前做内容方面的准备,就等在哪里,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叫笨鸟先飞,以慢等快。
第三:局部视角内打歼灭战。我们只能做局部视角,搜狐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作专题肯定全面,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小网站,我们可以就某个局部内容深入挖掘,可能就会做得比门户网站全面,更能吸引网民。
在热点内容的操作方面,以上所有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十六个字:敏锐捕捉,波段操作,快进快出,及时总结。
我觉得任何一个网站都不可能依靠某一个热点事件从小网站成为热门网站。所以作为网编,在操作每个热点时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大部分情况下要快进快出。我们做任何一个热点,不仅仅是为了带来流量,完成网站某一阶段的一个数据指标。任何一个热点产生的效果总是有限的,更重要的在于在热点话题操作的过程中要不断锻炼队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大量的有效经验,这样网编队伍才能成长,网站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4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