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有六气、六经的说法,分别是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在前一篇中已经解释过意思以及指代的事物,那么阳明和厥阴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中说:两阳和明谓之阳明,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对应到自然现象就好理解了。一天之中,早晨为少阳,阳光斜射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正午为太阳,阳光直射地面,单位时间内辐射到地面的能量最高,温度比早晨更高;但温度最高的时间却是下午2、3点钟,因为在这之前虽然单位时间内辐射到地面的能量开始减少,但仍然比热量散失要多,所以温度会比正午更高。这就是“两阳和明,谓之阳明”。同样道理,凌晨3点前后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就是“厥阴”。阳明与厥阴是典型的滞后反应模型。
一年当中同样如此,夏至相当于一天的中午,太阳离地球最近,但气温最高的时候却是在“三伏”天;冬至相当于一天中的午夜,太阳离地球最远,但气温最低的却是冬至后的“三九”天。
人的生命周期同样如此,男子“四八”、女子“四七”之后都是壮年,这时身体外在表现十分健康,充满了活力,但实际上内脏、气血已经开始了衰老的趋势。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忽略身体的保养继续毫无节制的挥霍生机,等到猛然惊觉时,颓势已成,病象纷至而不可止。家国运势、金融规律、产品周期、情绪转化等亦同。
现代很多研究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的理论中,比较流行一个“拐点”的概念,往往指的是“阳明”之后的节点,与“厥阴”之后的节点,这时会出现与前面完全相反的发展状况。其实真正的“拐点”早在出现这种极度逆转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太极图中对应的是中午与午夜。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太阳与少阴的拐点,才可以理解并做到《鬼谷子》、《阴符经》、《道德经》中所说的“抵隙”、“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功成事就而人不知”,才可以真正地避免系统发展的崩溃。这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极大不同,也是“道术”中,“术”层面某些技巧运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