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化气,无形,可以理解为纯粹的能量,所以动而不居;阴成形,具备形体,静止不动。
这种说法与现代科学中认为的“反物质”学说相当的接近??反物质没有形体,但具备能量;物质有形体。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在对目前我们所处的宇宙世界的认知基点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两种文明可以互相融合、促进的基础。
不过,在进一步的理论上,两者有了细微的差别。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是具有能量的;而“阴”的本始概念是没有能量,纯形体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二生三”,阴阳两仪结合成为了第三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阴阳兼备的,也就是说,能量和物质融合在了一起。“三生万物”,由于具备的阴阳属性比例不同,就表现出了各种形态、事物。所以,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是“三”的层面。如果“阴”的本始概念非要找一个在现代科学中的对应的话,可以勉强理解为星球崩塌后形成的黑洞,或者宇宙在扩张到极点之后崩塌到极点的那个状态。之所以这么说,请参考《太极图新说(4)?宇宙生成》。
在“三”这个层面上,阴阳与现代科技也是一致的。所有的物质由原子核、电子构成。原子核形体极大,在中间静止不动,属于“阴”;电子形体极小,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转动,属于“阳”(阴阳这两仪,只要是在同一物体上相反的两个状态就可以使用)。同样的道理,原子核再进一步分解,质子形体大,中子的形体比之质子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质子属阴,中子属阳。如果根据“阳主动、阴主静”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质子与中子的空间位置关系,相信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