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信息共享 > 王石:一个登山者的地产江湖

资讯

王石:一个登山者的地产江湖
作者姓名:创盟 | 2010-03-26 09:13:53
分类:创盟 信息共享
分享:


   谁是王石?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的标志性人物,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人和掌门人,率领万科由一个十几人的贸易公司,做成一个年销售额上百亿的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性格鲜明,风格明快,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具有丰富的人格魅力,在媒体有极高的曝光率。

  同时又是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纪录的创造者,登顶过全球7大洲的最高峰,到达过南北两极,酷爱滑翔伞运动,经常为其他企业出任广告形象代言人,出席《财富》论坛,在哈佛演讲……

  面对这样一位光芒四射的企业家和成功者,当然有理由去深入探究他的成功之道,但探究出的答案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与同时代的成功企业家相比,业界强者的王石并不以行业霸主为荣,也不以凸显自我为乐,恰恰相反,他总以一种“弱者“的悲观性姿态进行着思考,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指导着自己不断前进。

  2009年房地产市场柳暗花明,万科的业绩也摆脱2008年的颓势。近日,万科公布2009年年度业绩报告,2009年全年,万科的销售金额达到634.2亿元,连续第二年获得全球住宅业销售冠军。与此同时,王石的薪酬也随着业绩向上攀升,2009年里,王石的年薪为590.3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342.2万元。王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而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骨子里的定位

  “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摘自王石的博客

  “人生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一旦做错就可能再也回不来。”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万科能够取得今天的行业地位,其实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

  在过去的26年中,万科也曾经面临着无数的抉择机会,在一连串不断需要权衡、取舍的决定中,股权改革、股份转让引入大股东、做减法、从产业多元化到专注于民用地产、处理客户关系……只要一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机。从数学的角度看,万科能走到今天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一路上,太多的因素会让万科跑偏,但王石却让万科每一次抉择,都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对此,王石也不禁动容地说,“如果万科有一丁点的毛病,就扛不到现在了。”

  有人说,王石是中国企业家中的“异类”。和王石同代的成功企业家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性格特质??冲劲强、敢进取,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这一代企业家,“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而与其他人的“豪迈”相比,王石及其他的思维逻辑显示出的似乎却是谨慎甚至可以称之为保守。

  王石不是老板,仅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他那一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没有自己创业而不当老板的,王石是惟一的例外。

  1988年,万科在国内率先进行股权改革,王石完全可以将大量的股权归于自己名下,但他把大部分股份给了深圳特区发展公司,集体以职工持股会名义拿了大约30%股份,个人当时拿了两三万元买了一点股票,连总市值的0.1%都不到。1998年,万科最大股东转让股权,他依然有机会实现MBO(管理层收购)。以现在万科的市值,当时10%左右的股份,3亿的资金,价格绝对算不上高,其余的管理者也非常倾向于MBO,但王石又一次选择了拒绝。

  多年来,“拒当老板”这个谜团并没有完全揭开,但王石的好友,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自己《野蛮生长》一书中,给出了两种最接近真相的参考解释。

  一是万科走的是国企改制的路子,受到体制限制;同时王石一直在想,名和利只能取其一,在中国得利很危险,若不甘寂寞,那就取名舍利。

  而另外一个解释是当时有很多老人和王石一起创业,如果他要当老板,那些人也要闹事,万科有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而他选择了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就不存在合伙人的问题,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和个人利益之间,王石选择了前者,因为他清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无论基于哪种解释,都能够清楚地看出,王石和同时代企业家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自身的心态”。他似乎总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在思考和看待经营企业的问题,以至于所有行棋的路数都是追求稳妥。

  对此,冯仑的评价是:“王石不是理论很系统的人,但他是经验和直觉非常好的人。经验和直觉之所以非常好,主要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很好,他的心态也很好,同样经历过的事情,放在他的价值观下检视,得出的判断跟别人不一样。”

  硬币的另一面

  王石的坏脾气或者冷漠的确是性格使然,如果他改变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改变任何人都不是好事。

  ??摘自《王石这个人》

  尽管王石对现实保持“弱者”的警醒态度,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却是“棱角分明”。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更多却是相辅相成??没有性格的棱角,王石不可能领导万科。

  万科内部,王石的官方称呼是“王总”,但1999年之前,员工私下经常使用的代号却是“王老虎”。

  提及“王老虎”的外号,万科员工大多会讲出两三个王石发脾气的故事作为佐证。据说王石的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地动山摇的拍桌子声音,然后伴随阵阵咆哮。这样的动静,据万科内部人称是三天一次大硝烟,两天一次小爆炸。也有万科的老员工证明,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业期间,王石在公司内部确实没有什么笑容,与员工说话时大部分是在教训人,言辞激烈,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让下属们要么自惭形秽,要么觉得透不过气。最严重的时候,当他主动过去和职员们说话时,对方有双腿和声音都发抖的现象。

  有人曾经问王石:“老大这个位置,你真的很在意吗?”王石回答得很坦率:“我想说不在乎,但是实际上怎么可能不在乎呢?我只能这样说,我当然在乎。如果真的出现一个更强势的人,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强势,如果这种强势对社会有促进,尽管我感觉到失落,但是对社会是好事,我能够坦然接受。可是如果这种强势是危害性的,是负面的东西,恐怕还要大家再来较量较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石就到处宣讲自己不行贿,不走政府关系,令很多行政系统的人为之侧目。至于近些年来强调“超过25%的利润不做”和“拐点论”,更引起不少房地产行业中人的微词。如此高调地表露观点,以至于经常遭到质疑:“道理一套套的,会不会是心里另外有一套想法,是不是在忽悠人?”

  2008年“捐款门”事件,以王石的公开道歉终结,与此同时,很多熟悉王石的人也纷纷为王石辩解??性格就是如此,过于直率。正是由于直率,使得“放炮”惹了不少麻烦,尤其近一两年,董事会不得不让万科的公关部门经常“关照”一下。

  王石脾气如此强悍直率,如此不具备亲和力,但他和下属的关系却呈现出另一种和谐的气氛。在万科内部,员工们虽然胆怯于王石,但大多对王石的能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石经常在山上一待就是几周,不带电话,对业务不管不问,万科日常的运行却丝毫未受影响。

  “正因为王石创建万科并管理万科多年,与其说他是一个具体的公司领导,毋宁说他更像万科的精神领袖。”一位熟悉王石的记者这样评价,当王石登顶珠峰时,整个万科公司的兴奋不亚于一场狂欢。

  随着万科的不断成熟,王石的棱角明显在减少,近些年来“王老虎”也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老头子”的称谓。

  “踩”过自己前进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某广告中王石的广告语

  知道王石的人都清楚他不是富豪,在创业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挣钱不到10万。有记者曾经在2003年听王石展示当时自己的家底??“200万的现金,价值200万左右的万科股票,一栋价值200万的房子以及一辆路虎越野车”,但他却对钱财有着极强的自律性。

  2001年,王石接拍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得到了250万元代言费,相比他当时30万的年薪,数目确实不少,但王石在北京一家餐馆和别人吃完涮羊肉之后,在还有小料污渍的饭桌上就直接签字将代言费捐给了中国登山协会。

  曾经多次与王石结伴爬山的客户管理专家田同生透露,王石在金钱上确实非常透明、公私分明,个人的日常开销由秘书严格掌控,自己每年都进行审计。即使参加广为受人注意的登山和户外活动,所有费用都来自于个人、朋友以及赞助商,与万科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企业家很难做到律己,尤其是在金钱上自律非常不容易。因为找不到王石能够做到自律的原因,所以有人武断地认为王石对财富有恐惧感。虽然答案可能真的无从知晓,但有些故事却有助于去了解王石的内心世界。

  日常户外活动时,王石每次背包中都会放置几块砖头,没人要求他这样,但他一直坚持负重,在背砖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走速度,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以便今后爬山的时候不懈怠。甚至在平时走路时也尽量不喝水,控制自己的身体对水的需求量,保证以后爬山的时候能够对付缺水的环境。

  王石的朋友也曾说:“王石之所以能够在业界有这样的地位,在于他确立了一个距离,这个距离能够让他清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把这个距离一直保持下去。”

  对于自己的个性,王石有时会给出一个遥远的答案。母亲是锡伯族,个性刚强,王石多次透露自己性格受母亲影响大。不过,当兵、当锅炉房工人以及到深圳亲自背饲料大包,相信这些经历对王石更有作用。

  在这样一个重人脉的时代,是选择在觥筹交错中换取价值,还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特立独行获得个人威权?也许王石以他个人的做事做人风格,给了人们一个启示。

  普通是种基调

  我想说,实际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还是一个普通人。

  ??面对毕业生的演讲

  王石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向来也不太掩饰自己平凡的一面,而且敢于承认自己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喜欢出风头,有虚荣心,也有私心。对此,冯仑的评价是王石从不装“大尾巴狼”。

  从南极探险归来,有记者问他站在南极极点是什么心情时,王石的回答是“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王石在几次滑翔伞飞行中之所以受伤,最重的一次甚至摔断了右侧的一根肋骨,都是因为飞行过程中,地面有姑娘在尖叫张望,得意之下表现欲突发所致。对这样的糗事,王石从来不回避,“没有造谣,都是真的。”“王石,你老去爬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留下来办个希望小学?”在一个公众场合,有媒体这样发问。“我有我的正常消费需要,我做公益是有公益的需要,我有很多需要,我的需要在我有能力时我都会去做。我不能说我的收入全部都只做这一件事情,我非常乐意承担社会责任,行善要尽早,但是我个人该要得要,比如工资奖金,该正常消费的就得消费。”

  有人论断,正因为敢于承认自己具有普通人的心态,所以王石没有陷入其他企业家在成功之后的迷失状态,而那些盛极而衰的企业家恰恰正是倒在了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之上。这样的论断虽然有些偏颇,但其中的道理却值得人们去思考。如果王石不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人的心态位置,是否还能做出在二十多年中一系列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