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信息共享 > 人民币国际化渐近:能出海能回流

资讯

人民币国际化渐近:能出海能回流
作者姓名:创盟 | 2010-08-05 11:47:31
分类:创盟 信息共享
分享: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告别试点初期的“青涩”,规模迅速扩大,截至5月末已达到445.52亿元。6月份,国务院同意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到包括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市、自治区)。此前,境外人民币难以回流境内寻找投资机会,成为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接受程度有限的重要原因。

 

   7月25日,在出席由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下称“论坛”)上,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透露,“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境内金融市场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7月26日表示,“在今年一季度以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迅速扩张,各家银行都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包括一些大的银行,业务量与日俱增。”然而,一些“出海”的人民币,却遭遇投资无门的尴尬。对于“出海”的人民币,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

 

   “国际化”渐进安排

   因为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最终的目标,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国际化”时间表和路线图。而近期,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完善结算渠道,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促进人民币回流渠道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

 

  “由于受到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限制和其他一些因素局限,人民币‘走出去’和扩大境外使用应当选择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张健华指出。

 

  “一方面,利用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优势,通过双边贸易合约,商定包括人民币的可选择结算机制,在其他结算货币发生单边大幅波动时,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进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发展。”张健华指出。另一方面,在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下,借助于金融市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品种和金融工具。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增加,人民币也随之流出境外。

 

   同时,从国际经验看,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支撑本国货币回流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短期,还要加快发展和完善人民币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人民币主权债等金融产品创新。

 

   连平认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四个突破”。其一,非居民持有人民币,除存款之外,还需要有投资渠道,以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其二,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个有深度的,非常活跃的,有相当规模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也是走不远的,同时也是有风险的”。其三,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实现基本的自由兑换。其四,在海外的金融市场,要开展人民币产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