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太明朗,但企业要发展必须对经济大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所以企业家不仅要着眼于今天,更应该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国内、国际形势有基本的判断。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经济新格局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形势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其一,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进入一个低速发展时期,其原因不仅是各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新财政政策,以及各种各样的债券、债务危机,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在危机后在思想、政策领域发生的左倾转变。左倾思潮必定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诸多不利。国际贸易也会因此受损,新兴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会不断高涨。
需要强调的是,我不认为发达国家在近期内会出现二次探底。过去18个月以来我反复坚持一个观点:这场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性质完全不同,结果也必然完全不一样。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后院起火,而他们仍然控制着国际货币的发行权。通过扩大国际货币的发行,这些国家几乎可以把所有金融短期问题扫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把短期问题向后推。具体来看,美联储迄今已增发了1.5万亿左右的基础货币。通过不断扩大货币发行,市场上的不良资产被暂时纳入到央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之下,缓解了危机。欧洲中央银行也通过这种方式把欧洲的债务危机往后推延。积极地看,这种做法会避免经济二次探底,会避免亚洲金融危机中出现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的经济阵痛。
未来国际经济形势的第二个特点与上一点息息相关,即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发达国家也将不可避免地坚持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时间窗口可能是三、五年,因为在短期内,发达国家所依赖的救市工具就是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包括资产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同时,对中国的经济也会带来一系列重要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汇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面临国际的压力。受美元、欧元货币政策宽松的影响,人民币有升值的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我指的是中长期,不是指今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
第三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亿人口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轨道。印度、巴西等几个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几乎毫发无损。这些国家在过去十几年以来,尤其是99年以来实行了刻骨铭心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新兴市场国家将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这三点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而言非常重要,每一条都对应着我们战略方面的调整。比如,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就意味着发达国家有许多企业将会经营不善,退出市场,这为我们出国并购,整联技术和品牌的资源提供了良好机遇。过去两年,我发现很多发达国家企业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去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运作更规范,并购起来比发展中国家反而更容易。再比如,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资源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资本化,也会不断上涨。这就意味着资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会不断上升,所以抓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战略意义。此外,新兴市场国家的蓬勃发展预示着未来我们的贸易伙伴将会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运行机制和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需要重新研究。
国内经济形势的新走向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性变化?在我看来,有三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性变化。
一,我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高速增长的潜力并没有改变。这个观点应该说是少数人的观点,很多同行、研究者、一部分领导、决策者并不那么乐观。但我所指的是“增长潜力”,并非“真正的前景”。我认为中国完全有潜力实现与本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相仿的快速增长。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仍是一个贫穷的经济,人均经济水平4000美元,按购买力评价也不过7000多美元。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赶超型的经济,远远没有达到发达经济那种增长的极限。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学习和赶超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现成的技术和理念拿过来用。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中国不是日本、韩国,更不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云南、贵州、重庆、成都等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远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北京的经济不是中国经济。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沿海城市的眼光谋划未来,一定会犯错误。中国有巨大而潜在的内地市场,所以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增长的潜力没有改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格局可能跟过去十年不一样。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的兴奋点可能会从上海、广州、北京走向一批新兴的地区,比如重庆、武汉。重庆的发展有代表性。重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7%,财政收入上升了70%,企业家们排着队与市委书记签订投资协议。武汉也一样,最近一个调研报告显示,武汉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也达到15%,大量项目仍需投资。经济地理、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是新的增长机遇。
三,中国经济未来五到十年格局性的变化在于消费。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数据表明,最近两年以来中国经济消费的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去年15%的增长率是过去1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上一次出现15%的消费增长速度是在1993年。
消费增长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老百姓过去七八年不敢消费,存在大量的可支配收入。中国的消费者不是经济主义者,存了这么多钱在银行体系里早晚要消费;第二个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劳动用工的格局在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出现了苗头??基层的劳工工资出现了迅速上涨的趋势。这个格局经过了金融危机的中断,现在又重新出现。工资的上涨引起了种种所谓的劳资纠纷,对于企业而言当然是不利因素。但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工资的上升,才给中国经济结构改革带来希望。工资的上升是消费基础,经济结构改变最基本的动力,所以这也预示着中国居民的消费将会上升。中国劳动工资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局面从现在开始即将出现改变,这给我们带来希望。消费的上升对企业家而言也蕴藏着重大的商机。
我们不能把过去十年的老经验做简单的线性外推,作为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投资的指导。我们应该要有变化的眼光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到格局的变化,在格局变化过程中抓住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还远远没有走完,中国经济的前景应该非常光明,我坚信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终靠的是每一位企业家把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人的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