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说(6)》中已经讲到了四象,分别是少阳、太阳、太阴、少阴,五行其实就是这四象加上“土”构成的。只不过四象换了个名字,少阳为木,对应春天、早晨;太阳为火,对应夏天、中午;太阴为金,对应秋天、黄昏;少阴为水,对应冬天、子夜。《内经》中说:“土王于四季”;又说:“土为至阴”,可见土与其他四行是不同的。那土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要在上面两句《内经》的话里面去找。
土为至阴,应当理解为:万物遇土而化形。此处的“阴”字指的是最本始的概念,即:阳化气阴成形。天地是我们所处世界中阳和阴最典型的代表,其中“地”的主要成分就是“土”。前面说的“四象”本来是无形气化规律,与“土”相遇后分别成形。
少阳遇土化形,具备了萌芽、向上、温暖等特性,最典型的事物就是树“木”,木曰曲直;
太阳遇土化形,具备了繁茂、扩散、炎热等特性,最典型的事物就是“火”,火曰炎上;
太阴遇土化形,具备了收获、收敛、凉爽等特性,最典型的事物就是“金”,金曰从革;
少阴遇土化形,具备了储藏、向下、寒冷等特性,最典型的事物就是“水”,水曰润下;
土的特性是厚重、包容、稳定,承载、常养万物,所以土曰稼穑。
由于所有事物的形成都有土的参与,所以“土王于四季”,在太极图模型中的位置处于正中。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清楚:五行并不是很多哲学书籍上所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而是指的五类特性、五种趋势。中医中所说的“肝属木”,并不意味着肝脏由“木”元素构成,而是说:肝脏对于人体的功能是使气血向上升发;同理,心属火,心的主要功能是蕃散,使气血向全身、皮毛扩散;肺属金,使气血向内收敛;肾属水,使气血向内、向下濡养脏腑。
前面文章中说的两仪(阴阳)、三才、四象都是偏重于概念、分类,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真正能够指导应用的则是五行和六气。而六气偏重于形势、环境的判断,五行偏重于内在功能结构的平衡、稳定。弄懂了五行、六气的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医和其他的学问了!